一步到位?新技術解決月壤檢測難度
2022/7/7 13:49:19
閱讀: 458次
粒度是顆粒表征里的一項重要指標,通過粒度分析能夠對物質的結構以及顆粒分布、顆粒大小有明確的了解,從而能更好的開展后續的研究,也正因為如此,在土壤研究中,粒度分析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而除了粒度分析之外,礦物組成分析同樣重要。了解樣品中的有用礦物和脈石礦物組成對于研究材料的后續發展方向,推進資源利用及地質學、材料學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
一般來說,粒度分析與礦物組成分析是分開進行的,這樣有利于更好地獲得準確數據,并且也更加便利。但如果條件需要同時測量呢?這并非杞人憂天,而是目前研究中實際存在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由來便是月壤研究。
事實上想要同時測量粒度與礦物組成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會影響到數據的準確性。但是對于月壤這種特殊土壤來說,如果分開測量,就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多的樣品,而月壤樣品非常稀少,像去年7月嫦娥五號帶回的樣品總量也才200毫克,被允許用于研究的損耗量更僅僅50毫克。因此,想要在這種樣品含量稀缺的情況下收獲盡可能多的研究成果,就只能選擇同時檢測這條困難的“道路”。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就在前段時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佘振兵、汪在聰教授科研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可以同時測定月壤的粒度和礦物組成的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在樣品消耗極低的前提下,同時獲得準確的礦物組成和粒度、形貌等多方面信息。
據悉,該技術是基于拉曼光譜微顆粒分析技術開發的,并且已經成功運用到了月壤樣品研究上,僅用了30微克樣品,就完成了多維信息的獲取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還具備許多其他的優點,例如樣品制備簡單能夠有效降低樣品污染問題,以及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建立一個礦物粒度和組成的多元化信息數據庫,為后續研究提供有利的數據支持。
編輯點評:新技術讓月壤樣品的粒度與礦物組成分析可以一步到位,對于月壤樣品研究意義重大,而其中收獲的數據,也將對接下來進一步研究月球土壤狀況、形成的原因以及太空風化過程研究,有著主要的價值。除此之外,該技術的成熟也標志著在未來,更多的月壤樣品被帶回后,能夠更高效地被利用到研究中。可以預期的是,隨著這項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演化,以及未來航天技術的發展,或許在不遠的將來,火星和小行星等其他天體的樣品被帶回時,更好的快速分析技術能夠基于人類研究天體文明更好的幫助。
摘自: